上半年,在区委、区政府坚强领导下,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的重要要求,高效统筹防控疫情稳住经济,对症下药抵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波动,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稳住消费基本盘,市场消费稳定恢复,经济社会发展稳定。
2022年上半年,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6.3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增长2%,位居全市第五,比全市(4%)低2个百分点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.25亿元,增长6.1%,比全市(6.2%)低1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.63亿元,下降3%,比全市(5.8%)低8.8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9.4亿元,增长2.7%,比全市(2.4%)高0.3个百分点。三次产业的占比为0.2%、15.6%、84.2%。
2022年GDP一季度及上半年完成情况
|
一季度 |
上半年 |
||
总量(亿元) |
增速% |
总量(亿元) |
增速% |
|
GDP |
55.64 |
4.1 |
106.3 |
2.0 |
第一产业 |
0.05 |
37 |
0.25 |
6.10 |
第二产业 |
7.51 |
4.3 |
16.63 |
-3.0 |
工业 |
5.37 |
4 |
11.48 |
-0.6 |
建筑业 |
2.14 |
4.7 |
5.15 |
-6.9 |
第三产业 |
48.07 |
4 |
89.40 |
2.7 |
批发和零售业 |
7.66 |
2.4 |
14.24 |
-1.7 |
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 |
4.21 |
4.1 |
8.24 |
0.0 |
住宿和餐饮业 |
1.17 |
2.7 |
2.73 |
-2.6 |
金融业 |
7.59 |
0.4 |
15.30 |
5.9 |
房地产业 |
3.75 |
0.1 |
7.55 |
0.8 |
营利性服务业 |
6.49 |
6.5 |
9.13 |
0.8 |
非营利性服务业 |
17.2 |
6.4 |
32.23 |
5.9 |
一、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
(一)生产类指标
1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。上半年,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(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)增加值0.26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增长6.5%。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893.2万元,增长7.73%,其中:农业产值为2380.8万元,增长3.9%,林业产值为480万元,增长0.65%,牧业产值为914.4万元,增长36.2%,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18万元,增长21.9%。
2、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下滑。上半年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.2%,比全市(9.7%)低18.9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六。其中:6月当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.5%。
三大门类增加值增速实现“两增一降”。其中:制造业同比增长14.5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.02%;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.4%。
能源生产下降明显。上半年,原煤生产56.64万吨,同比下降24.17%;其他洗煤生产53.1万吨,同比下降24.17%;太阳能发电量3499.55万千瓦时,同比增长1.54%。
非能源产品产量增降各半。上半年,饮料产量同比增长12.7%,商品混凝土产量同比增长17%。耐火材料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8%,矿山专用设备产量同比下降22%。
3、服务业七大行业“五正两负”。上半年,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9.4亿元,同比增长2.7%,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%,高于全市平均增速(2.4%)0.3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三。批发零售业完成14.24亿元,同比下降1.7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.93%,较1-5月增速(6.8%)回落8.5个百分点,下拉服务业增加值0.25个百分点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完成8.24亿元,与去年同期持平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.2%,较1-5月增速(-1.2%)增长1.2个百分点;住宿餐饮业完成2.73亿元,同比下降2.6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%,较1-5月增速(3.7%)回落6.3个百分点,下拉服务业增加值0.08个百分点;金融业完成15.3亿元,同比增长5.9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.1%,较1-5月增速(5.8%)增长0.1个百分点,拉动服务业增加值0.9个百分点;房地产业完成7.55亿元,同比增长0.8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.4%,较1-5月增速(-0.8%)增长1.6个百分点,拉动服务业增加值0.06个百分点;营利性服务业完成9.13亿元,同比增长0.8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.2%,较1-5月增速(3.1%)回落2.3个百分点,拉动服务业增加值0.12个百分点;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32.23亿元,同比增长5.9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%,较1-5月增速(9.4%)回落3.5个百分点,拉动服务业增加值1.94个百分点。
(二)需求类指标
1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。上半年,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.76亿元,同比增长6.4%(6月当月完成3.67亿元,增长8.2%),较一季度增速(41.9%)回落35.5个百分点,比全市(6.7%)低0.3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四。其中:投资完成10.92亿元,同比下降1.3%;房地产完成0.84亿元,去年同期无投资额。
按产业投资来看,第一产业完成0.42亿元,同比增长23.6%,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3.6%;第二产业完成0.69亿元,同比增长109.1%,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5.9%;第三产业完成10.65亿元,同比增长2.5%,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90.5%。
多数领域投资快速增长。1-6月,我区多数领域增速均为三位数增长。制造业投资增速688%,工业投资增速109%,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95.4%,产业投资增速151.3%。
2、消费市场趋于平稳。上半年,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.34亿元,同比下降0.2%,比全市(-0.4%)高0.2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四。
城镇市场消费占据主导。全区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4.2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0.3%;乡村实现零售额1.1亿元,同比增长5.4%。从占比来看,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8%,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导。
限上消费增速较快。上半年,全区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.96亿元,同比增长8.1%。分消费形态看,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完成12.47亿元,增长8.1%;餐饮收入0.49亿元,增长7.8%。
3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。上半年,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031万元,同比增长9.11%,位居全市第四。
二、全区经济运行主要特点
(一)工业
采矿业下降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较大。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.4%,增速较规上工业增速低7.2个百分点,下拉规上工业经济增长11.35个百分点。新动能产业增加值增速有所下降。上半年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.1%,低于规上工业增速1.9个百分点,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.51%,下拉规上工业经济增长0.21个百分点;装备制造业同比下降1.52%,高于规上工业增速7.68个百分点,下拉规上工业经济增长0.03个百分点。
(二)非营利性服务业是带动三产的主力
非营利性服务业对服务业贡献超过三成。上半年,全区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.9%,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达71.9%,拉动服务业1.94个百分点,拉动GDP1.7个百分点。
(三)投资
大项目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。上半年,全区5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,占比达48%。制造业投资贡献突出。上半年制造业完成投资0.37亿元,是去年同期的7.9倍。其他投资拉动投资增长。其他投资完成9.1亿元,同比增长6.4%;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了77.4%。
(四)石油、粮油食品占据限上消费市场的“半壁江山”
石油类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势头。受今年以来石油价格屡次上调影响,上半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3.9%,粮油食品类增长3.5%,两大类商品合计占限上消费的比重达到48.8%。
三、需要关注的问题
(一)煤炭行业支撑乏力
煤炭工业是我区传统支柱产业,但受制于产能限制及煤炭资源减少等因素,增长潜力有限,而非煤工业发展不足,对煤炭工业单一倚重,制约我区工业快速增长。上半年,全区煤炭行业受开采工作面数量小于同期的影响, 全区原煤产量同比下降24.2%,煤炭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.4%,下拉规上工业经济11.35个百分点,其行业支撑力逐渐减小,是影响我区规上工业增速下降最大的行业。
(二)重点项目推进缓慢
5G+智慧康养应用项目(计划总投资8763万元),目前项目批复、项目合同正在签订中,正在关注该项目施工进度,积极推进该项目入库。
(三)居民基本生活类增长乏力
上半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,与居民日常基本生活相关度较高的粮油食品类、饮料类、服装鞋帽类以及日用品类增长乏力,增速分别为3.5%、3.5%、-10.7%、-5.1%。实体零售店普遍不景气,需要持续关注并给与帮助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建议
加大工业招商引资,着力培育新增经济点 。新增经济点对工业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,要把握制约城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,正视发展劣势,扬长避短、补弱扶强,找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。主管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,加强部门间联系,加大工业招商引资、扶持工业企业项目建设,加快工业项目投建投产达效,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,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。加强统计入库,对全区计划开工的项目进行逐个摸排、分解任务,力促尽早开工。注重拉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的储备、签约和落地,充分利用部门资料,全面了解全区项目立项、转型项目、重点工程项目、工业技改项目建设,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平稳运行夯实基础。
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。引导限上财贸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升级消费模式。围绕消费者需求,优化供给内容和结构,优化提升品牌和软硬件设施,挖掘消费潜力,创造新的消费增长极。持续抓好规上贸易企业入库工作。加强发改、市场监管、税务、商务等部门沟通协作,及时摸清新开业及新达限企业经营情况,确保达限优质企业及时入库。